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职称:教授
单位:孔子文化研究院
高懿德——
当代著名哲学家,“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理论”、“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万物命运共同体理论”等四大系列理论体系的创始、创建者,物道主义哲学与物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家学会、网站、论坛、杂志CEO。
1962年生人,男,汉族。鲁东大学教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博士,新疆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哲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哲学、元哲学、社会哲学、文明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余部。最主要的著作有:《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十部);《未来社会哲学构想》。
曾参与完成其他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项,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三项,参与完成其他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七项,主持、参与完成地市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另一国家社会规划项目一项。
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社科成果奖多项,国家高校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其他奖若干。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哲学被誉为:
“哲学领域的爱因斯坦革命”;
“亘古未有的哲学思想体系”;
“提前到来的廿二世纪哲学”;
“科学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
“终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哲学”;
“开启未来文明的哲学思想”。
所创立的物种文明理论被誉为:
“颠覆传统,开启未来的文明理论”。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实(本)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被学界誉为:
“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哲学家”;
“一颗冉冉升起的哲学巨星”;
“未来哲学界的大师与泰斗”。
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与原理
——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石略论
高懿德
2021/3/10
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是物道主义哲学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最坚实的逻辑基石,只要有了这一逻辑基石,物道主义哲学大厦就基本上牢固而稳定了。自然,如果抽掉了这一基石,物道主义哲学大厦就会摇摇欲坠了。
这一逻辑基石在物道主义哲学体系中已经蕴含着,本文则将其逻辑进行系统化阐述,并将其逻辑浓缩为一个基本的哲学与物理学原理——即“存在与非存在原理”或“唯实体者存在原理”。
第一,“存在”是事物最基本的本性。
“存在”是什么?西方哲学把“存在”视为万物和世界所从出、所规定的“本体”,但实际上,“存在”只是万物与世界构成自身、呈现为时空的形式,并充实于更广的物质时空之中的一种本性,即万物追求和实现自身存在的本性。
“存在”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本性,因为存在是事物成为自身的先决条件。
“存在”的基本逻辑就是万物共有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形式。它包括如下内容:
其一,万物以什么内容因素构成自身?
万物用以构成自身的实际内容只有一种:即实体性物质形态。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非实体”,原因在于这类东西无法构成和存在。
其二,万物以什么基本形式构成和存在?
万物构成的最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二者的地位对于万物的构成和存在来说同等重要。之所以是空间和时间,是因为万物的实体内容之构成和存在必然结合为具体的时空分布结构形式。时间的持续性分布是机会性因素,空间的广延性分布是关键性因素。因为任何事物的构成和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安排自身内容的空间构造形式。
第三,万物在什么地方构成和存在?或:万物存在于何处?
任何事物都诞生和存在于其他事物构成的空间里,并且都是由其他事物的因素来构成和存在,因此,万物都是在其他事物构成的时空中构成和存在,就如鱼儿必须在合适的水体(不单是水)时空中才能诞生和存在一样。
这种逻辑更简单地说就是:万物必须和必定存在于时空中。
从上文“存在”的基本逻辑可以看出:任何事物要构成和存在,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否则,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东西:
其一,它必须占据时空,即必须存在于时空中,否则不可能存在。
理由: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唯一场所,时空以外没有存在,而且根本就没有时空以外。所以,只有能够占据时空从而在时空中显现或显示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不存在不在时空中的任何东西。
其二,它必须有自身的时空形态或形式,否则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理由:存在必须占据时空,而占据时空必须自身有时空形式,否则不能占据时空。所以,自身拥有时空形态或形式是占据时空而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自身时空形态和形式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其三,它必须自身是实体结构体,即实体性事物,否则无法存在。
理由:只有实体性内容才能构成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或形式,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而没有实体内容的所谓“非实体”不可能形成和拥有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和形式,因而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上述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首先可以概括为如下一对相反相成即相互反向确证的两个原理,即“存在原理”与“非存在原理”,具体如下:
存在原理:唯实体者存在;
非存在原理:不存在非实体者。
这两个原理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唯实体者存在原理”,当然也可以叫“存在与非存在原理”。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既然这一“原理”是上述存在的基本逻辑的高度概括,自然,以上述存在的基本逻辑为这一“原理”的基本内涵。
“物道主义”哲学的核心架构是建立在“物本论”基础上的物道主义理念和逻辑,是故,“物本论”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而确立“物本论”这一思想基础的逻辑基石也就是“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石。
这一逻辑基石就是“物道主义”哲学创始人高懿德所确立的“唯物存在”的逻辑。唯物存在的逻辑恰恰就是万物存在的基本逻辑,直接体现为“存在与非存在原理”——即“唯实体者存在,不存在非实体者”原理。
其中,“唯实体者存在”原理是从正面奠基和确立物道主义哲学大厦的逻辑基石;“不存在非实体者”原理是从侧面佐证和确立物道主义哲学大厦的逻辑基石。
“非存在原理”正是哲学上的“高懿德剃刀”的逻辑之刀体。
哲学上的“高懿德剃刀”可以一句话概括为:“非实体物(者)不存在,其概念是假概念而应予以彻底消除”。前半句话是这一剃刀的刀具或刀体,后半句话是这一剃刀的基本功用。
这一句话的含义就是:不存在非实体的东西,一切非实体性概念一律不予承认而予以消除。
这一“剃刀”显然是一个综合性哲学命题:前半句属于本体论命题,是后半句的前提和根据;后半句属于认识论命题,是由前半句推出的必然结论。
“不存在非实体者”是这一“剃刀”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这一“剃刀”的成立条件和锋芒所向,也决定了其锋利无比而能根除非实体概念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有了这一点:既可以明确判断普遍性概念的合理性与否,因为它有“实体”与“非实体”为明确边界,凡是对应明确的实体的就具有合理性而应当保留,凡是没有对应的明确的实体的,就应当予以彻底消除;又能够坚决消解和驱除非合理性概念,因为非合理性概念没有对应的实体所在,从而就是毫无根据和空无内容的空洞而无任何意义的假概念,这种彻底消解使其没有了任何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保留它不仅毫无理由,反而导致大量的混乱而遮蔽真理,从而,予以根除理所应当。
非存在的逻辑与原理及以其为刀体的“高懿德剃刀”本质上为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所专属。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直接来自于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原则及其逻辑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功用上消解其他一切非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而只确立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也就是说,它是实现物道主义哲学消解其他哲学倾向与流派的强大拆解工具,还是该哲学以之遮挡一切对立观念学说的攻击而保障自身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盾牌。
“高懿德剃刀”对于物道主义哲学具有的这种专用性决定了,只要这把剃刀运用彻底,就一定会消灭一切非物道主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