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职称:教授
单位:孔子文化研究院
高懿德——
当代著名哲学家,“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理论”、“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万物命运共同体理论”等四大系列理论体系的创始、创建者,物道主义哲学与物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家学会、网站、论坛、杂志CEO。
1962年生人,男,汉族。鲁东大学教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博士,新疆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哲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哲学、元哲学、社会哲学、文明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余部。最主要的著作有:《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十部);《未来社会哲学构想》。
曾参与完成其他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项,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三项,参与完成其他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七项,主持、参与完成地市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另一国家社会规划项目一项。
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社科成果奖多项,国家高校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其他奖若干。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哲学被誉为:
“哲学领域的爱因斯坦革命”;
“亘古未有的哲学思想体系”;
“提前到来的廿二世纪哲学”;
“科学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
“终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哲学”;
“开启未来文明的哲学思想”。
所创立的物种文明理论被誉为:
“颠覆传统,开启未来的文明理论”。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实(本)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被学界誉为:
“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哲学家”;
“一颗冉冉升起的哲学巨星”;
“未来哲学界的大师与泰斗”。
高懿德
2021年1月31日
“物道”思想古已有之,曾以普通的“尊物重道”之义存在于古今某些思想家与普通百姓之中,但作为人类一种最高思想原则即“主义”的“物道主义”理念,却是最近几十年萌发并于近几年确立起来的,并以完整严谨的哲学文化思想体系表达出来,其中,以高懿德的“物道主义”哲学理论体系(2011~2016)最有代表性。
今天的“物道主义理念”的形成,最早萌芽于20世纪西方流行的生态环境哲学和伦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初步在20世纪前后中国个别学者王东岳等人哪里产生朦胧的观念,最终在高懿德的物道主义哲学理论著作中成型定性并成为严谨的哲学理念。
物道主义理念得以立足的两大根据:科学表明只有实体物才能获得科学证实,而非物的非实体者无法获得科学证实;哲学逻辑表明非物的非实体者不可能占据空间而存在于时空中故而是非存在,而只有实体物才能占据空间而存在于时空中故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物道主义理念主要包括如下思想观念:世界唯物在,道是物的存在方式,物是道的存在本体,道体即物体;道由物生,物体道用,物本道末;万物以道统一构成自身和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万物平等;万物命运共同体;物道为人道之本,物道即人道,人道即物道。
这些思想理念集中地体现为下述“物道主义”基本精神:世界是万物一体构成的(命运)共同体,物道统一构成万物和统一的宇宙世界;因此,应当以物为本及以物道统一构成万物和世界的逻辑这种真实的存在为依据,去探究万事万物和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及其存在逻辑,而不是诉诸于各种非实际存在的任何“内容”。
基于这种物道主义基本精神,物道主义哲学反对一切脱离客观实体物的所谓的纯道、纯形式、纯能量、纯信息、纯精神、上帝等非真实存在的东西,及反对一切以它们为根基或本体建立起来的所谓的各种哲学和宗教哲学世界观。
一、唯物论的基本思想:
物是实体存在者,是一切现象和过程的主体和本体;一切是物,物是一切;在是物最高目的和意志。
二、物道关系的基本思想:
物是(一切)实体存在者,道是物的(一切)存在方式;物是道的本体结构,道是物的功用属性;物既是道,道既是物,物道平等共尊;存在是物的最高道,其他一切道皆是物在的具体道。
三、物道构成万物与宇宙世界的基本思想:
万物及其道是构成万物自身和整个宇宙世界的最基本的本原,宇宙间的一切包括整个宇宙都是由它们所构成的,没有任何例外。
四、万物存在目的与意志的基本思想:
客观上,万物以自身的存在为最基本或最高的目的(客观目的),拥有追求自身存在之目的的最高意志(客观意志)。
这个客观意志:在非生物那里是纯粹客观的存在意志,在一般生物那里是客观生存意志和微弱主观生存意志的统一,在人类这里除了纯客观的生存意志外,还有微弱主观和高度主观的生存意志;其中,所谓的主观生存意志,不过就是客观生存意志的主观体现形式,本身也具有客观性。
五、万物平等存在的基本思想:
“万物由宇宙所孕育,在共享平等存在地位的同时又赋予了所有物种及其个体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其一,客观上,万物追求存在的目的和意志都是至高无上的,因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从而在存在地位的层面上是平等的。这就是万物平等存在主义最基本的逻辑。
其二,客观上,由于万物的存在目的和意志的平等,决定了万物有着基本的平等的存在价值、权利、权力和尊严。这些是万物平等存在主义的中心内容。
其三,基于上述逻辑,万物、宇宙和人在存在的目的、意志、地位、价值、权利、权力和尊严等基本层面上都是平等的。
另外,由于万物之间存在着相克相生的关系和有着物竞天择的法则,造成了万物平等的丰富的自然差异性和相对复杂性,以及个别情形下的不平等形象,但上述基本的平等关系却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为自然法则所维系和平衡,构成万物活动的本体性与价值性追求的中轴线。
六、物道全息互联的基本思想与世界统一性原理:
物道全息互联思想:宇宙万物以自身之道互联为一体。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物质体网络系统——即整个宇宙,而道就是连接万物为一体的网络结构,使万物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互联体。
物道全息思想:所有的物道互联为一体构成的物道互联网系统之整体,同时全息地分布于整个宇宙中的每一点上,成为万物和宇宙共享的同一个道,其中,一切物道都是每一物种的存在之道,每一物道又都是所有物种的物道,物道互联的整体是整个宇宙这一物种的物道。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世界因物道全息互联而统一为一个整体,物道全息互联的逻辑就是万物统一为宇宙即“万物一体”存在的逻辑,从而,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逻辑。
七、物道与人道关系的基本思想:
其一,人种是宇宙中无数的物种(物种是一切存在物的种类之意)中之一种,因而,人道也是一种特殊的物道。
其二,人道是万物和宇宙中的物道之一,一切物道(包括人道)互联一体都是人道,在人道这里全息地分布着宇宙中所有物道。
其三,物道与人道完全同一,没有差异。人道会全息到万物和整个宇宙,成为全宇宙及其万物的道;同样万物和整个宇宙的规律,也全息到人类这里来,都会成为人类这一物的道——即人道。
八、万物(命运)“一体存在”的基本思想
世界是由无限的事物彼此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其中,万物彼此及与整个世界之间是相互构成从而只能成为一体才能存在的关系,从而它们的命运也一体相关。
九、一切诉诸实际(实体物)存在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以实际存在为依据探究万事万物和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及其存在逻辑,而不是诉诸于各种非实际存在的任何内容,即“物”解一切。
《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是全面而系统地阐述“物道主义”哲学基本理念和思想纲要的庞大理论体系,以160万字的专著出版于2016年。为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本理论体系或著作,故在此高度概括其思想要旨如下——
本著试图在找到本真的“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并找到它最合理从而是最恰当的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将这种本真的哲学按其最合理、最恰当的实现形式呈现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本著所寻找到的本真的“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就是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物道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而其最合理从而也是其最恰当的实现形式,就是“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其基本要点如下——
1.哲学因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需要而诞生,其天职性使命就是终极地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问题,其途径就是要找到能够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终极可靠性保障的终极根据。由于这种终极根据只能存在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逻辑中,故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就是要达到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把握。
2.由于世界统一性本身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它们也只能在人类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向人们渐次展开,故要达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伴随着这些基本环节在人类实践活动历史过程中的渐次展开而逐步实现,这就决定了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是一个长期历史性的理性精神活动过程。
从而——
3.哲学在广义上,它是人类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思维或理性精神活动及其历史过程的总体和整体,包括其中的各个部分和环节,及作为其系列成果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此而言,它是历史上所有哲学家们历史活动的总体;从狭义上说,它则是这种历史活动总体所要达到的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对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理性把握,形成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理论。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灵魂,构成哲学的本体和本质,是真正的或本真的“哲学自我”即“哲学本身”,前者则不过是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并因其作为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而由其赋予了广义的哲学属性。
4.哲学史上依次出现的各个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达到和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性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对世界统一性诸环节中某一环节的基本把握,而一当对世界统一性的所有基本环节达到一种基本的总体性和整体性把握之时,也就是“哲学自我”基本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使命之日。
这个时日已经到来!
5.从大框架看,哲学在古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本体与变体,或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在近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客观性存在与其思想性存在——即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性关系;而在现代正进行着对世界的自然存在与人类存在的统一性关系的把握。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是世界统一性基本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现代正在进行着的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是实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基本把握的最后一块砖,因而具有封顶的性质。
6.但是,这样一种封顶式的把握,不能再像以往的哲学那样把本环节确立为最高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而造成对世界统一性理解的片面性和虚假性,而应是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以往所有环节整合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整体性思想框架,把世界统一性的基本构成原则确定为自己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由此出发才能全面地把握到真实的世界统一性,从而避免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片面性和虚假性。
7.传统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除了具有从自身环节出发确定基本哲学思想原则带来的片面性和虚假性外,总体上还带有人类中心主义人种学的片面性,及有着将“物”、“道”分离且将“道”置于“物”之上的虚假逻辑,造成了对世界统一性认识的逻辑虚假性和人种学片面性。
8.人种学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违反了人与自然界本有的平等存在关系,造成了人类对自身存在与自然万物存在之本真统一性关系的背离,在实践上造成了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物种毁灭危机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哲学必须对此重新做出正确的把握,还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关系以真相。
9.传统哲学将“物”、“道”分离且将“道”置于“物”之上的虚假逻辑,也违反了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之间道在物中、物高于道、物本而道用的真实关系,从而造成了对世界的“物”“道”关系位置的错置,影响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正确把握。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的统一性关系,必须把颠倒过的物道统一性关系再重新颠倒过来,还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关系以真相。
10.总体而言,传统哲学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边缘,以道为本体以物为末体,并以片面性的哲学思想原则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这种思想范式导致了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极大片面性和失真。要全面地把握世界万物存在的真实统一性,就必须彻底克服传统哲学的上述范式和弊端,按照世界万物存在的物体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本然逻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确立起以物本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关于世界万物存在统一性基本构成原则为基本哲学思想原则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
11.“物道主义”范式所首先揭示的,就是客观真实的世界统一性的最基本的逻辑,即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基本逻辑,就是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原理,也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原理,而物道主义哲学系统,不过是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或最高原理的思想逻辑系统,并且因其符合这一基本逻辑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最合理、最恰当的思想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客观真实的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从而本身正是整个哲学活动发展史所要终极把握的最终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就是“哲学自我”也即“哲学本身”的最合理因而也是最恰当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
12.“物道主义”之名,为其作为阐述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的哲学思想范式和相应的哲学思想系统之谓,其基本内容就是对世界万物存在之道之统一性逻辑的系统阐述,而这种统一性逻辑,既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存在之道,又是世界万物个体存在的基本道,简言之,就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道或普遍道。显然,对于这样一种立足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去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之道所达到的关于世界万物存在基本道或普遍道的思想范式与学说系统,冠以“物道主义”之名恰如其分。
13.传统哲学始终在追求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把握,但因未找到这一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故始终没有确立起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思想范式,从而也就没有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全面真实的把握,而是各以其片面性的哲学原则片面地、虚假地理解了世界统一性的逻辑。物道主义吸取了它们的教训,克服了它们的环节片面性,吸取了它们环节的合理性因素,找到了本真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建立了适合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哲学范式,从而找到了最合理从而也是最恰当地把握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由此而基本实现了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
14.但是,物道主义尽管是哲学的终极范式,却仅是真正全面地把握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开端,因为第一,自觉地依据这种范式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本身还是一个漫长而永无止境的过程,还会面临许多具体的环节需要把握;第二,这一范式的终极性还仅是就其基本原则而言,其本身还需要不断地、永无止境地发展和完善。
15.在对“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及其最合理实现形式——“物道主义”哲学范式——的上述理解基础上,本著将“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呈现为“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理论系统,即,使其呈现为阐释和描绘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体系,而这正是本著最重要的主旨。
16.“物道主义”首先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同时它又是以此为根基和原则的价值哲学、伦理哲学和人类应有的基本思维(思想)范式,故它同时是一种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伦理)规范,由此而同时具有着本体论、思维论、价值论、道义论及相应的实践论意义。
17.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基本逻辑环节,就构成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包括“宇宙唯物”、“物尊道贵”、“在思同一”、“存在即价值”、“物种平等”、“仁爱万物”、“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它们共同构成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凡是具备和渗透着上述基本理念和精神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说具有物道主义精神,但完整的物道主义精神,应当是它们的综合统一体,而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8.物道主义哲学全面分析了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以整部理论体系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其所有的概念、原理系统都是对这一最高原理的展开和论证,其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世界统一的各个环节的统一之道,其中所涉及的上述基本观念构成着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它们不仅是世界统一性最基本的构成逻辑,同时也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道义原则。
19.如此的“物道主义”哲学被称为“物道主义”,首先体现为它是一种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即一种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逻辑构成的理性哲学思想体系(世界图景);同时又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物道主义”哲学作为当今时代创立的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具有全新的思想特质。
从总体上看,“物道主义”哲学,是理论(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体系化哲学世界观。它既准确、全面地指明了这一哲学世界观体系的反映对象、基本内容及其最基本的思想原则、思想范式和学理逻辑,同时也标示了其与既往所有哲学形态在这些方面的根本区别,同时,它还标示着这一哲学体系是对既往哲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和革命。这种哲学革命,亦如同物理学领域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的爱因斯坦革命[1]一样,是在哲学领域展开的物道主义对一切既往哲学传统的爱因斯坦式的革命。可以相信,这种哲学革命也必将引发人类的整个文化和生活领域的相应性质的革命。
这种哲学革命主要体现哲学范式的革命上:
“物道主义”作为终极的哲学思想范式,通过把握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达到对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全面把握,是它的最根本的思想框架、范式和特征,而这一根本思想框架、范式和特征又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框架性内容和层面,构成它的一些具体而基本的思想框架、范式和特征。
“物道主义”以物为“经”以道为“纬”,以其内在逻辑之展开展现万物自身存在的逻辑及万物交织关联存在的逻辑,真实把握了世界万物按其交往存在之道一体存在的客观的统一性世界图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基本理论范式或思想范式的颠覆和超越。这种颠覆和超越,最集中地体现着物道主义所特有的哲学思想框架和范式及其对既往哲学的基本思想框架与范式的颠覆和革命。
物道主义哲学思想范式对以往哲学基本思想范式的颠覆和超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目标的切换
在物道主义看来,哲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是对世界统一性的根本而全面的理性把握,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从而,只有把握了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逻辑,才能根本而全面地把握世界的统一性。
然而,以往主流哲学以把握世界的终极本体或本质或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目标,并单以此来理解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做法对于把握世界的统一性是很必要的一个层面,但单以此来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就极其偏狭了,因为世界的终极本体或本质或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基本环节,从而对它的把握也只是把握世界统一性总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离把握世界统一性这一哲学的根本目标相去甚远。
物道主义哲学直接把对世界统一性的根本而全面的理性把握作为根本目标,并将其付诸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全面把握,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世界的终极本体、本质或一般规律,从而否定了以往哲学狭隘的目标范式,超越并将其包容于哲学的根本目标之中。
(二)物道地位的颠倒
一切哲学研究的核心,无疑是世界万物与其存在方式的关系,即“物”和“道”的关系。
以往哲学几乎都认为道高于物,以道为本,物为道役,甚至根本就是有道无物,其理由无非是,道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它是派生万物的本体,支配和构成万物的框架,构成物的灵魂,从而没有道就没有物,而物不过是道的体现,由道所构造和支配,不仅离开道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而且会成为没有任何灵魂的臭皮囊,特别是其存在都是暂时的,总会成为过眼烟云。总之,由重道轻物到尊道贱物的道本(物末)主义,是以往哲学的共有本性:它们均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与价值,均以研究和把握道本体为最高甚至是唯一目标,尽管有时也看重物,但其地位永远从属于道,而且以实现道为根本目标。
物道主义不是道本物末主义的,相反,它是一种物本道末主义。它因重物而重道,因尊物而尊(遵)道。在它看来:物为道之本与体,道为物之末和用。它认为:虽然物之变化万千,但道却始终依随之,是故物主而道从;虽然物之存在必依道,但物却能自生道,无物便也没了道,是故道由物生,物由道成,物本而道末,物体而道用;虽然物之存在非永恒,但道之存在却依物,同样也是非永恒,是故物以道生成实体,道本物生成实在,二者同具实在性;虽然物本而道末,及至物体而道用,但物道本来为一体,道亦为物一成分,是故道体本亦为物体;虽然物道为一体,但物之存在是目标,道之存在为中介,是故物尊而道尊(遵),或尊物而尊(遵)道。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哲学皆以道为中心而眼中无物,皆以道为本而物从之,故谓形而上学、道学、理学、玄学等。物道主义以物为本而道从之,物道一体而不分,物之以道成自身,道之以物成其体。是故,物道主义是形而上之道学与形而下之器学互为其根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体——即形而上下学,从而也是形而上的本质学与形而下的现象学互为其根的统一体——即本质现象学。
物和道的上述基本关系表明:作为形而上的共相的道,只能存在于作为个相的物之中,个相高于共相,并且同样实在;形而上学传统关于共相比个相实在并且高于个相的看法是错误的。
物道关系是一切哲学理论的骨架,物道主义对传统哲学物道关系的颠覆性革命,同时也是对其基本思想范式彻底的颠覆性革命。
(三)存在逻辑的重构
传统哲学把存在(Being)仅仅理解为离却具体存在者却派生存在者的纯“在”本体,并且在其中有着“是”、“在”、“有”一体不分的朦胧含义。这也是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范式之一。
物道主义首先否定了纯“在”本体的存在,认为“在”只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属性之一,不是派生存在者的本体,而是存在者自身基本活动倾向和形式,从属于存在者而不是相反。这种逻辑的翻转无疑是对传统存在逻辑之范式的颠覆性革命。
(四)形上形下的超越
传统哲学总体上是追求世界的形上本体或本质的学问,故被称为形而上学,其内容和性质都是形而上的,表现在思维上也是单纯抽象的形上思维。现当代“哲学”驰骛于万物之间实证表象的联系,被称为实证哲学,实际上是纯粹的形而下学,其内容、性质和思维方式都是形而下的。
物道主义哲学否定和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形成了一种融合二者为一体——即“形而上下学”——的哲学本体及其思维方式。
这种“形而上下学”的物道主义,在内容上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形上逻辑与形下表现相互反思、彼此确证的两面一体结构,其中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都是如此,由此决定了其性质和思维方式也必然是如此的基本范式。
(五)人类中心的颠覆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往哲学的基本范式之一。它把人类看作是万物的目的和中心,而把万物看作是供人利用、宰割、役使的对象,以人的需要和特性为尺度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并以此不平等地役使、宰制甚至毁灭自然事物,自然在人类面前没有任何自己的价值、地位和权利,惟有被人类利用、糟蹋和毁灭的命运。这种世界观其实在以往几乎所有哲学形态中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并且是作为它们的思想前提决定着它们的基本哲学倾向和研究范式。
人类中心主义范式使以往的哲学形态基本上都是人种哲学或人种学的性质,即基本上都是以人类这一物种的尺度确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所有关系的哲学。
但是,以人为尺度确认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从世界的构成看,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所有物种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人只是万物成员中的一种,与自然物种是平等的,决非是自然万物的绝对目的和中心。如果仅以人的尺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使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向人类的立场和角度偏移,走向错误的片面性认识,从而会误导人类形成不平等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物道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这种平等化的一体性存在关系,确认人与自然万物存在的平等性和一体性,确认人与所有自然物种的平等主体地位,将人的尺度融入到所有的物种尺度中平等看待,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哲学狭隘的人种尺度界限,否定了其人类中心主义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研究范式,具有了更为合理和无限广阔的物种平等主义的研究视野和范式。
(六)价值理念的革命
以往的哲学基本上都持价值与事实分离的立场和研究范式,认为价值不依赖于事实,价值不能由事实导出,价值只依赖于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关系。因而,这种哲学不是从客观事实中发现和理解价值,而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寻找和理解价值,坚持一种孤立于万物存在事实之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即人种价值观。将这种价值观贯彻到底,必然是对万物自身存在价值的彻底否定。
物道主义认为事物的存在事实本身就是价值,事物的存在之“是”就蕴含着其“应是”,价值与事实是高度统一的。
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尺度价值观把价值看作物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属性。其实,这种观点是及其片面的。客观地看,价值是一种事物以自身存在对自己和它物存在的一种支持关系。
从逻辑上看,万物的存在本身即是它自身的最高价值,而且还具有构成它物的工具性价值,从而物之存在为至贵至尊。而万物以道而存在,即道是实现万物的基本中介,故道亦因物而尊而贵。是故,物与其道皆蕴含着存在与价值双重属性,而且是二者以物为体的统一。研究万物存在基本道的物道主义即是这样一种存在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哲学。
物道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存在基本道的事实逻辑,同时又是关于万物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逻辑,当然它也是人类追求和实现自身与万物和谐共存的事实与价值统一的生存实践逻辑。
由此可见,物道主义的价值观,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及其思想范式,而确立起了物种平等的价值观及其思想范式。
(七)东西志业的合一
西方哲学以探讨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存在为根本志业,东方哲学以寻求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为为根本志业。是故,前者总体上是关于宇宙存在的学问,后者总体上是关于提升人的德性修养与境界学问,两者各有其缺失对方的片面性。
物道主义把上述两种志业和学问统一为一体,以西方关于宇宙存在的学问为主体和基础,以东方关于提升人的德性修养与境界的学问为末体和上层,形成了以世界观为主体、根基和内核,以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为枝干的一体化理论系统。
[1] 物理学领域的爱因斯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由爱因斯坦进行的相对论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的根本性变革。这场革命先后延续了30多年,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的基本认识,带动了20世纪整个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革命,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