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职称:教授
单位:孔子文化研究院
高懿德——
当代著名哲学家,“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理论”、“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万物命运共同体理论”等四大系列理论体系的创始、创建者,物道主义哲学与物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家学会、网站、论坛、杂志CEO。
1962年生人,男,汉族。鲁东大学教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博士,新疆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哲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哲学、元哲学、社会哲学、文明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余部。最主要的著作有:《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十部);《未来社会哲学构想》。
曾参与完成其他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项,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三项,参与完成其他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七项,主持、参与完成地市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另一国家社会规划项目一项。
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社科成果奖多项,国家高校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其他奖若干。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哲学被誉为:
“哲学领域的爱因斯坦革命”;
“亘古未有的哲学思想体系”;
“提前到来的廿二世纪哲学”;
“科学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
“终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哲学”;
“开启未来文明的哲学思想”。
所创立的物种文明理论被誉为:
“颠覆传统,开启未来的文明理论”。
所创立的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实(本)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被学界誉为:
“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哲学家”;
“一颗冉冉升起的哲学巨星”;
“未来哲学界的大师与泰斗”。
高懿德迄今为止发表的论文(中国期刊网收录部分)每篇内容摘要
(注:每篇文章可直接点题目而转到中国知网相应页面而下载查看全文)
迄今为止,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家们,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片面地理解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或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或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并未全面地把握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由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巨大失误和挫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全面地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质,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相互统一的根据、条件和途径的思想体系。
高懿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4期 , 期刊
哲学在古代曾有过无与伦比的太阳般的地位与辉煌,在近代也有过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王者气象,在现代却沦落为无家可归者并在当代彻底迷失了自己。现当代的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哲学已经或正在走向终结和消亡的结论。但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的理智本性决定了哲学决不会终结和消亡,人类追求终极关怀的本性也不会让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而必将最终将其寻回,彻底解决当世危机以挽救人类和地球世界的需要也迫切要求它的回归并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机会。现在正是学者们承担起拯救哲学与当世的历史使命的伟大时刻,希
高懿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02期 , 期刊
哲学的对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具有着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由此决定了哲学思想必然具有同样的形而上下彼此反思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为哲学本体与其本质统一体的"哲学自我"同时具有着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且二者彼此反思一体贯通的基本特征,从而它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单纯的形而下学,而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彼此反思贯通的复合体,即形而上下学。由此可见,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现当代实证哲学的哲学观都是片面的、错误
李友仕; 高懿德,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03期 , 期刊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皆是人们约定的结果。这是语言的契约本性,它构成了语言社会秩序的本质。语言的契约本性决定了语言的发展必须遵循民主契约的原则。试图通过探索语言和契约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阐述语言从产生、发展到运行等诸多环节所蕴含的契约性。
高懿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6期 , 期刊
本真的"哲学自我",即哲学本体与其本质的统一体,它是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系统或体系,体现为理想和现实两种形态。找到这种哲学自我的唯一合理正确的途径,就是通过分析导致哲学诞生的先天逻辑根据而由此推定和确证它,而从人类生活实践的需要所带来的"哲学问题"出发去依次推定哲学的天职、功能、本质和本体,并在最后通过哲学的本质和本体的统一关系中找到哲学的自我,就是这一途径的基本路径。
高懿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6期 , 期刊
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把握,在本体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思想理论系统,在实践上表现为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思维或理论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着,物道主义是其终极的理论或思想范式,并且,这一范式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有其合理性。
高懿德,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 期刊
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应对和克服当今时代困境的"和合哲学"方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因而并没有找到造成当今时代困境的真正病根,故并不是对症下药的真正的济世良方,而且,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重大的哲理失误和学理缺陷。
高懿德; 谭业庭,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 期刊
城市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等多层面、立体化的复杂工程。针对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文化强市建设目标,青岛市最宜实施品牌化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高懿德; 杨萍; 高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 , 期刊
"万物一体哲学"作为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这一时代困境的应对思路,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主导下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破坏,要求改变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观念,建构一种"万物一体哲学"。这种"万物一体哲学"应对时代困境的基本途径有其优缺点。与此相联系,它也有着自身学理上的重大缺陷。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人种文明生活形式走向一种新的物种文明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帮助人类走出狭隘的传统人种文明生活形式和拯救当今人类生存危机的文明生活形式。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生活形式的革命,即由物种文明对传统人种文明所实现的革命,而物种文明哲学的创立及其对传统人种文明哲学的革命,既是对这种文明革命趋势的反映、揭示和阐发,又是进一步引导和推动这一革命趋势的思想先导。
高懿德,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1期 , 期刊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世纪之初,我国信仰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和西方化。各种信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矛盾和管理上的混乱,致使各种信仰难以和谐共处,最终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以信仰的契约化为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信仰契约制度,以促使各种信仰达到制度化、规范化与和谐化,力求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信仰制度保证。
高懿德,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5期 , 期刊
任何真正划时代的哲学,都是推动新旧时代更替的重要精神动力:一方面它既是旧时代的产儿又是旧时代的终结者;另一方面它还是引导新时代的建设和创造者。物道主义是引导我们这个时代走向未来的哲学基本形态。它是关于宇宙万物存在之道的一种物本存在主义,是建构未来哲学和未来物种文明时代的哲学基础。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性的成分,是人类与自身和自然界交往方式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体现。人种尺度和物种尺度构成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它们在人类生活形式中实现的程度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经历原始社会的自在的物种文明形态到传统社会的人种文明形态并最终发展到未来的自觉的物种文明形态。
契约宪政是近现代社会的根本政治法律制度,是限制政府权力,确保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权和人民主权的基本制度安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中,宪政之治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宪政契约,成为确立公民与政府之间和谐关系的总契约,同时也成为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秩序的最为根本的契约制度保障。
吕翠凤; 高懿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 期刊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契约论是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罗尔斯推演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证明方法。本文认为,与其说罗尔斯的契约论是对传统契约论的复兴和发展,倒不如说是对传统契约论的倒退和否定。从契约论的基本精神层面看,罗尔斯不仅没有恢复和复兴契约论,相反,正是由于他的所谓"复兴"的努力,更加把契约论推向了不归之途。
高懿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 期刊
法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迄今远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对此作出一种努力,试图通过解答"法哲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来阐明法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法哲学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所谓的法哲学其实质就是法的形而上学,它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抽象本质和存在根据的学说,它所要解答的是法(律)现象何以能够存在这样一个一般的形而上学问题,其使命是指明法律存在的合理性所在。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性的成分,是人类与自身和自然界交往方式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体现。人种尺度和物种尺度构成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它们在人类生活形式中实现的程度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经历原始社会的自在的物种文明形态到传统社会的人种文明形态并最终发展到未来的自觉的物种文明形态。
高懿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03期 , 期刊
资源配置制度公正是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谐运行的基本条件,因为它会带来公平、正义的社会交往秩序,并由此使社会交往关系趋于和谐。然而,制度本身的运作,以及社会成员进行交往本身还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这就是契约交往和契约运作程序,从而,公正合理的契约交往制度及契约交往过程,就成为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社会生活秩序和谐的最基本的程序性条件。
高懿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5期 , 期刊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到处盛行着狭隘的人种文明的文化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人类未来文化生活形式的唯一选择。
高懿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 期刊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
文化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自身进行交流的所有方式的总和,而文明在本质上则不过是其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盛行的仍是狭隘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对传统人种文明的颠覆和超越,是基于物种平等基础上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人类生活形式。
现在法哲学思想界对法哲学的学科性质歧见很大,有着各不相同的“法哲学”观。所谓法哲学,其实质就是法的形而上学,它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抽象本质和存在根据的学说。其他诸种“法哲学”观均有悖于法哲学的一般本质,都是非哲学的“法哲学”观,不足以称之为法哲学。
高懿德; 贺方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11期 , 期刊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立了以"对象依照知识"为基本思路的主体性哲学。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在本体论领域发现了"对象"世界的存在;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发现和确立了主体能动性原则;第三,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研究思路的转向。当然,囿于时代背景,这一革命仍是不彻底的,仍存在诸如知识的先天性问题、
何伦志; 高懿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年06期 , 期刊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当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从总体上看,新疆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丰富与环境脆弱两大根本特点。这种资源与环境上的根本特点决定了新疆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贯彻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铁省林; 高懿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 期刊
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作为多种文化价值长期积淀的结果,信仰形成了其价值分层和内容向度;信仰既秉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未来,因而信仰文化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传统、现实和未来三个向度;信仰价值既具有理想性因素又具有现实性的因素,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信仰价值包括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大方面,具有双重主体的向度。
高懿德; 孙国庆,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 期刊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
铁省林; 高懿德,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05期 , 期刊
信仰的功能包含着两方面:信仰的基础功能和信仰的具体功能。信仰的基础功能是最为基本并且是构成其他功能基础的功能,主要有提供精神家园的功能和牵导功能;信仰的具体功能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基础功能,主要有社会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和价值评价功能。
惟有具有科学与道德两种品格的文化,才足以称得上文明的称号,所以,把文明看作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文化的根本追求,所谓文化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观点反思传统人种文明,其非科学和非道德性即其非文明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将为一种新的文明即物种文明所代替。
实事求是这一理念蕴含着三重意蕴:即求实的态度精神、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路线。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人类生活实践客观上所要求的一种必然的求实态度,这种求实态度构成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即求实精神,既体现为一种认识态度或理论态度,又体现为一种实践态度,是认识态度或理论态度与实践态度的统一;作为求实精神,由于它为人类生活实践所必需,故进一步构成为整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条根本规律即实事求是规律,既体现为一种认识规律,又体现为一种实践活动规律,是认识规律和实践活动规
作为一种伦理哲学,生态伦理不仅以本体论为基础,同时又是对本体论的有力肯定与确证。生态伦理从关心现实的存在者入手使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得以实现成为可能,从而显露出了其深层形而上学本质——对存在的肯定。
陈丽红; 高懿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 期刊
如何缓解环境危机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需要从科学技术、环境伦理和法律 (政治 )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的努力。其中 ,科学技术是基础 ,环境伦理是杠杆 ,法律 (政治 )是保障。只有这三种基本手段相互结合 ,综合利用 ,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迄今为止,社会的构成观念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仅将社会看作是由人类个体结合而成的集合体 或共同体组织,即仅将社会看作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共同体,故称为人类社会。这种社会构成观念在理论上失足于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立场,在实践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失衡这种生态灾难。物种社会的构成观念 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立场,基于自然(整体)中心主义立场,将社会的构成不再仅仅看作是人类这一物种的 共同体,而是看作自然界所有物种(包括人类这一物种)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陈丽红; 高懿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 期刊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皆可以从人性中找到答案。生态危机不仅是工业发展的产物 ,更是人类迷失自我的结果。通过探讨环境危机的人性根源 ,阐明生态伦理得以可能的人性论基础 ,说明只有完善人类自身 ,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理性由于其有限性 ,造成了人类行动的复合性特点。在任何行动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 ,既有“理性所及因素”又有“理性未及因素” ,人类行动均是这两类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便造成了人类行动既带有理性所及的特点又带有理性未及的特点 ,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行动是理性所及行动与理性未及行动的复合统一 ,即是一种复合行动。这种行动理论可称之为复合行动理论
高懿德; 肖龙航, 山东社会科学 2003年02期 , 期刊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
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本质 ,它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深刻根据 ,因而秩序问题是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问题 ,构成着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主题
历史上的契约观念蕴含着六个维度的含义 :即经济契约观念、政治契约观念、伦理契约观念、法律契约观念、神学契约观念和一般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观念。其中 ,经济契约观念自然是其他一切契约观念的基础 ,法律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契约观念在作为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观念 (即传统社会契约论 )中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伦理契约观念和法律契约观念为政治社会的起源 (即政治契约 )提供伦理依据和合法性基础 (即伦理依据 )。神学契约观念不过是其他契约观念在宗教中的反映。作为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观
“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它指涉着“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在考察这一问题的实质及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明历史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诸方案之得失,并简略地阐述解答此问题的初步设想。
高懿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年03期 , 期刊
社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运转及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社会个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社会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运作形式就是约定某种规则并接受该规则的约束作用。这种基本运作形式就是某种约定的约定过程及其起约束作用的过程 ,及约定过程和约束过程的统一 ,也即“约”过程。“约”过程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模式或基本形式。
高懿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02期 , 期刊
迄今为止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 ,主要有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哲学”之争。笔者认为 ,上述三种理解各有合理性又各有其缺点 ,辩证的实践观是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合理理解的根本途径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之争的钥匙。在辩证的实践观看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实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特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特质的统一 ,是以关于实践的概念逻辑体系为其基本理论形态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本理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这种理解在辩证实践观
促进市场经济必需的社会因素涉及社会的物质需求水平、技术水平、交往方式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物质需求水平的相当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当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市民社会中的物缘交往,自由交往,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的需求消费意识、强烈的科技人才教育意识、主体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契约信用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权利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一系列观念。
因果关系新论刘冠军高懿德因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其本质、同一性和系统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因果关系的本质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迄今似仍没有达到本质性的把握。这表现在...
高懿德,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04期 , 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建立,我国社会伦理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切忧虑。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其实质是什么,它是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著,其数量之多,堪称空前,其中也不乏精品上乘之作,但就总体而言,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则是许多著述普遍存在的弱点。魏胤亭教授撰写的《实事求是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作...
冯贵贤; 高懿德, 理论与现代化 1999年03期 , 期刊
<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20年来,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创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成就,期求从深层次上揭示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内涵,以有助于干部群众从总体上把握它,在实践中自觉而坚定地贯彻它。魏胤亭教授撰写的《实事求是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一书,通过历史的分析和逻辑建构,对解放思
高懿德; 李文义, 临沂师专学报 1996年05期 , 期刊
高懿德,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02期 , 期刊
以往的道德起源学说只是考察了道德起源的某一个方面或环节而失之片颇。完善的道德起源学说,必须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全面地多层次地考察道德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综合地把握道德起源的全部要素、过程及其环节。人类本性中的内在矛盾即生理需求与理智活动的冲突是道德起源的最深刻根源.道德的起源是由人类本性的内在矛盾冲突引起的从人与自然界的冲突再到个休与社会的冲突及其解决的辩证发展过程。
高懿德, 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03期 , 期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实质,就是各种剥削阶级消极颓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统治地位,威胁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型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以及目前伦理道德问题的克服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此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克服目前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系列原
西方生态伦理观念评议高懿德李文义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滥觞于法国学者施韦兹的《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年)和美国学者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1933年)。施韦兹和莱奥波尔德提出了两条基本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一,伦理学研究...
本文从历史发展和逻辑的角度在评析西方生态伦理学基本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伦理的本质问题,认为:生态伦理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中介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本质上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关系;伦理价值观应建立于哲学价值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科学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应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人们对公平的研究多局限于经济学领域。本文从哲学层面对公平的本质、公平的产生、公平的现象形态与公平体系均作了新的诠释。作者认为,公平是一种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矛盾关系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基本特征的反映。合理性是公平的真正要义和内在根据。社会关系对生产力状况的适应性、效用性、效率性是公平发展的三个主要环节。公平的直接存在形态就是个别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付出与社会对这种付出的回报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体现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精神公平。社会公平还
李文义; 高懿德, 济宁师专学报 1997年02期 , 期刊
当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经营管理思想正是两者的合理结合点。吸取儒家的“修身正己”、“孝”、“悌”、“信”、“义”等观念,对于重新审视当代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增强企业凝聚力,重塑企业形象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努力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成份,运用于当代市场经济建设之中,这是当代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论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高懿德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问题,通常都是作为因果关系的时间性特征来看待的。笔者认为,时间不仅是因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还是因果关系形成(或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时间的延续,就不可能形成因果关系。本文试图通过...
探索高师教育面向社会的新路高懿德,梁军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指出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大方向,而教育面向社会则是实现这三个面向的中介环节。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发展,然后才能走向...
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物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人类以往的哲学、科学、艺术、文明及生活道路总体上和根本上是"人道主义"的,其基本世界观、思想范式和生活形式都是根本错误的。"物道主义"的哲学、科学、艺术、文明及生活道路是对它们的颠覆性革命。从"人道主义"到"物道主义",必然体现为哲学、科学、艺术与文明的革命性转向。